讀書的“無用”與“有用”
發表時間:2015-07-10 來源:人民網 瀏覽量:次 所謂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人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而不至於狂妄。一個人讀的書越多,越會意識到自己的匱乏👨🏻🔬。但我並不將讀專業書視為完整意義上的讀書,在我看來,一個人不論從事什麽行業,都應該讀一些人文社科類的圖書。
人們常問我:閱讀與音樂創作的關系是怎樣的😬?它們二者時有關聯📬👨,有時卻未必👶🥐。我最近在讀古詩,常驚嘆古人奇崛的想象力⚰️,這樣的閱讀能錘煉我的語言,啟發我表達的方式。但人生中更多的閱讀,是在無形當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我更倡導非功利的閱讀,建議大家讀點看似無用的書,培養點看似無用的愛好,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實用主義是我們今天特別要警惕的。這一點從當今大學基礎理論類專業的冷清與應用類專業的火爆可見一斑🚵🏻♀️。我曾無數次聽到類似的疑問🎃:數學研究有用嗎?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嗎⚧📌?要知道,沒有這些基礎理論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計算機技術,一些表面看似沒用的理論,建構了今天的科技。
其實我讀書並不多👨🏼🍳,但我喜歡反復閱讀同一本書,尤其是經典作品。這是受到作家余華的啟發,他是幾乎不讀暢銷書的👨🏽⚕️。如今各種出版物浩如煙海,而現代人的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你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檢驗哪些書是好還是壞🧛🏼♀️。那些擺放在機場書店🅿️、火車站書店的五花八門的圖書,多數看了會讓人失望👿。但經典不會☕️,無論何時翻閱經典🚠,你都會滿載而歸𓀇。
人們還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認為不應該完全憑著興趣閱讀🛡,有時也要強迫自己讀一些費力的書,這樣才可能有進步。作家馬爾克斯每天強迫自己上午9點到下午2點進入工作狀態,實在寫不出來東西💘,也要在書桌旁坐上兩個小時🦻🏻。讀書同樣需要自我約束和自我強製。童話讀起來毫不費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讀童話,還是要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追憶似水年華》《哈紮爾辭典》這類書不像心靈雞湯那麽好讀,但強製自己讀下來,一定會有收獲🚵🏻。
對我個人而言,讀書還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行為。就如同寫歌詞我習慣於鋼筆一樣⚃,我更鐘情於紙質書🏇🏼💓。古人讀書,講究焚香沐浴、品茗閑吟👩🦱,追求蕭然自遠、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對著電子屏幕一堆二進製的數字編碼,我聞到的不是“書香”🫶🏽,而是工業氣息。就像現在網絡如此發達,還是有許多愛樂人搜集老唱片、音樂CD一樣,儀式感讓閱讀悅目悅耳悅心,更有味道也更為神聖。
對全社會而言💇🏿♀️,目前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反差。我們的出版業數字龐大,新書源源不斷,但從全世界來看,我們是人均讀書量很少的國家,遠非一個文明古國所應該呈現的。原因何在?這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