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樣讀書、怎樣思考
發表時間:2015-07-10 來源:新華日報 瀏覽量:次 大學的教育要教什麽🧑🏽🏫,我認為簡單地說,就是教三件事:怎麽讀書;怎麽寫論文🧙🏻♀️;怎麽思考🐺。延展一下,像我的學科——社會學,還教怎麽做社會調查,自然科學則要教大家怎麽做實驗。在這兒我就談兩件事:一是怎麽讀書,二是怎麽思考。這倒應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帶來的是樂趣而非利益
怎麽讀書呢?我想從不喜歡讀書開始談起。我所見到的情況,無論小範圍還是大範圍,都不怎麽令我滿意✋。整體來說,和其他民族比較起來🐚👩🏻💼,我們這個民族現在不太愛讀書👇🏻。
有一本書非常好,叫《鋼鐵、細菌與大炮》,在美國賣幾十萬冊,我向同學推薦,沒有一個人看完不說好🧑🏿💻。但這本書在我們這兒只能賣一兩萬冊🧑🏿🍳。再舉個例子,日本的地鐵裏,等車的所有人都拿著書看,車來了以後👩🏿✈️,上車的上車👨🏻🦽,下車的下車🧦,很擁擠,相互把位置調整調整,從兜裏拿出書報繼續看,一個車廂裏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讀書,站臺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讀書。
我在必一运动呆的時間不多,北大2年🩵🚶,人大5年。教書七年來我只見到一個學生,在我教“生物學對社會科學的啟示”的時候,感覺這個學生讀這路書有點癡迷了,很快我讀的書他差不多都讀了💺,我們能對上話。這以後他經常從網上下載一些英美學術刊物上關於社會學與生物學交叉的新成果發過來🍹,我很受益🧑🏻🦼➡️。我就碰到這麽一個學生😄,非常高興🧂,也非常失落,這樣的學生怎麽就碰到一個呢?所以還是那句話,全國上下🪪,包括我們名牌必一运动的學生,我看不到他們熱愛讀書🩺,這是最使我悲哀的事情💃🏻。
什麽原因呢🏌🏻?中等教育是禍根之一:我們的中等教育不但沒有激發,相反挫傷了大家的讀書興趣🪴。我們學的東西太狹窄了🙍🏻♀️,學生沒有選擇的自由,只有被動地去重復,去記憶。而且🍩,在這個過於狹窄的領域中又逼迫同學們用力過猛🖕。狹窄、單調而且用力過猛,最後造成學生們厭學。
還有什麽原因呢🌴?我們的大學教育專業化太早,而後還是大家學的東西狹窄、單調🦝,同學沒有較多的選擇余地。這是我猜想的又一個原因。
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的社會氛圍太過功利,不重視主體自身的樂趣🛖,不重視開發主體閱讀的興趣,這種氛圍之下人們動輒要發問:這有什麽用🔳🤷?能幫我找工作?能幫我升官🦺?能幫我賺錢?對不住,往往都不能👏🏽🏊♂️。很多人類的文化精品不能幫你這個忙。
這三個原因結合起來使我們無法建立起讀書的興趣🤵🏻。我想說👮🏿♀️,即使不做學術工作🙅🏻♀️,如果你最終沒有養成對讀書的熱愛也是很遺憾的,我覺得你人生當中少了很多樂趣🧞♀️。而你如果以後想做學術,我以為是絕對做不好的🙆🏿。
讀完書要和人交流🦙、要會“賣弄”
只有經過廣泛的閱讀你才能夠發現你自己,知道自己讀書的樂趣、研究的樂趣在什麽地方。此前我們為什麽沒有培養起讀書的樂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太狹窄,是因為讓我們看的書都是服務於“科舉”的。那麽要開發大家的樂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讓大家有選擇的自由👷,能接觸各種類型、風格的圖書,在這樣寬泛的閱讀當中🗞,一個人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培養起自己的讀書興趣🙅🏽♀️。
讀書興趣的培養跟生理上的一些其他喜好的養成很相似。你的食譜有多寬?你喜歡吃多少樣東西🧑🦽?是不是偏食?大家知道牛奶的養分非常高🌤,也並不太貴,因此西方人牛奶的攝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不分時段👈🏽🐻,早晚都可以喝。可我們中國人不成,我們只有一部分人能夠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腹瀉。為什麽呢?不完全是先天的𓀐,很多是後天的原因。我們胃裏缺少一種酶,小的時候多喝牛奶🏟,就能夠開發這種酶。讀書興趣的培養也是一個道理,小時候如果不開發廣闊的興趣範圍,大了就費勁了。童子功是非常要緊的。
如果一個寫作者讀書的興趣窄了🥊,寫的書就沒人願意看。中國的經濟學家🥋,水平差的不談👏🏿,水平好的經濟學家和外國經濟學家寫的書比起來索然無味。差在什麽地方?我覺得專業上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國外的優秀經濟學家們非常之博學。知識面太窄了,書寫得沒有味道,人家怎麽能愛看呢!
下面談一點點怎麽讀書🤚🏽。讀書是要記筆記的,筆記是給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筆記可以記得極其簡短😗,實際上是一個索引,看到兩個字,哦,他說的是這個觀點。或者再加個頁碼,在這本書某頁,日後要引用🧿,要深入思考🪼🧁,把那本書拿來翻到那一頁,就行了➗🪥。
讀完書以後要和人交流,要經常去賣弄🚺,跟別人吹牛。這是非常好的,這樣能幫助你記住書裏面的東西。你給人講的時候你可不是拿書給人家念,會不知不覺地加進你的思考⛏,至少加進你所強調的東西。這樣有助於將書中的內容跟你的思想融合🫲。你當時能從腦子裏拎出什麽東西來🐎,肯定無意識中進行了篩選📆🧝🏼♂️,那是你最喜歡的東西,你喜歡的東西你才能牢牢地記住。讀書最大的收獲是開發你的心智🎾、開發你的思想,讀了以後跟作者的認識完全一樣👨👦👦,第一沒有可能☝🏻,第二也沒有意義♌️。要都是這樣🖍,人類的思想就不會發展和拓寬了。一個好的思想激發了傑出的少年,他們受到激發以後將這思想稍微變異了一下🩳,思想就是如此發展的🙊🏍。所以重要的是受書的啟發產生一些新的念頭,是不是正確理解不是最重要的。
“思想”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
下面轉向另一個主題:思考𓀇。社會科學是什麽?社會科學是一個個解釋系統🤷🏼♂️,解釋我們的社會,解釋我們的世界👨🍳。解釋並非不是一種參與🚲🙃,並非不能影響這個社會⏬,那麽我們怎麽發育出解釋世界的能力2️⃣👩🏿🦲,也就是說我們怎麽學會思考。
要從解釋你身邊的生活開始,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學習思考,要學會解釋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疑團。你要對你周邊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問為什麽💯。可能你跟你的很多同齡人不一樣,你除了活著以外還會經常好奇和提問:哎🚣🏻♂️,這是怎麽回事?我們周圍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刺激我們的好奇心,可以誘發我們去思考🤷🏽♀️、去解釋🛴。比如家裏的狀況🐝,你來到世界上最先目睹最先感受的小環境;比如你親屬的謀生之道,他們靠什麽活著;他們怎麽有的人下崗了;在你記憶中你的家庭消費在這二十年來的變化👩🏻🦽➡️,這種變化怎樣發生的,和大社會有什麽樣的關系?
如果你生活在農村,故事會更多。因為一個村落中已經發生了極大的分化,在農村會目睹形形色色的生存方式。你會看到分家,看到村莊政治。我相信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非常耐人尋味,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要從日常生活去學會思考、學會思想、學會解釋⏮。因為日後你要去解釋社會♎️,去解釋世界,首先要從解釋周邊開始培養這個能力。如果你解釋周邊的能力遠遠遜色於你的同齡人,日後你要去解釋社會⚖️、解釋世界,你不可能解釋好🥹。
我們要培育自己的思考能力、思想能力👐🏼。現在很多學者的研究工作是和生活脫離的🚨、割裂的🍁,這很遺憾🐾。那些大思想家們的思考👍🏻、研究與他們的生活🤣👩🏽🦱、經歷是融於一體的。他們的研究、他們的思想是他們生存的核心👨🎓,也就是說🚊,那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那是另一種境界的東西。對他來說,那是跟他的生存完全一體的,甚至是他生存的核心。我覺得這是一種像天職一樣的東西🔝🧽,他會利用一切機會,當然包括他的日常生活,去發現信息🔆,去提出問題🫸🏻🔨,將生活和學術融為一體🏊♀️,他的很多基礎感受依賴於生活給他的刺激🕵️♂️。
再給大家說一個培養思想能力的小手段:記筆記⌚️。讀書記筆記似乎平常🙇🏽♂️,但觀察周圍的事情有什麽想法記筆記,多數同學恐怕就做不到了🐔。要記筆記,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然後記筆記🪈。那些東西是很珍貴的,是你思想成長的軌跡,你記下你怎麽想的🤒🧔🏼,你再想的時候就像登臺階一樣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樣在轉圈。實際上由於高度分工😦,現代人的生活接觸面是不大的🧘♀️,甚至非常狹小,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非常珍貴的;而我們所特別強調的是🧘♂️,要從這個方面開始思想、開始思考。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記兩本筆記,一本是讀書筆記,一本是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筆記𓀇。這兩個東西是相互對照、相互促進的🙍🏻🏋️♀️。對書本理論學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觀察周圍的生活時有更深的理解,跟沒有讀過那麽多理論的同齡人比起來,對生活的解釋就不一樣🧝🏿♂️。反過來說🦊,你對日常生活觀察得越細致越深入,積累了很多心得🙆♀️,回過頭來再讀那些理論著作,你的理解同沒有對生活做細致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會幫助你讀懂很多書,幫助你和一些書產生共鳴👩🏽🦱。二者融合在一起,一個人的思想學術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